
撒利斯堡大教堂
英國哥特式教堂除了保持著某些必須遵守的一般原則外,還有許多創造。
撒利斯堡大教堂的外部結構與法國教堂很不相同。法國教堂的緊湊和往上升騰的趨勢在英國變成一種拉長、降低、水平伸展的形式。它的體積與高度都是由建筑物的中心——十字形交叉點分散出去,教堂的最高塔樓是放在十字形交叉的地方,也就是建筑物的幾何中心,因為這樣可使教堂的水平伸展得到平衡,達到整體的統一。
撒利斯堡大教堂只有一座大塔樓,這比其他多塔教堂更具宏偉統一的效果。

維也納圣斯提凡大教堂
維也納的圣斯提凡大教堂是奧地利哥特式最大的建筑紀念物。這座教堂的前身是一座建于公元1141年的羅馬式教堂,公元13世紀初加以改建。教堂有非常復雜的哥特式蝸狀拱。比較接近于公元14世紀廣泛流行于德國南部的大廳式教堂。
大教堂南北兩邊,蓋有兩座錐形的塔樓,以代替廢除了的袖廊。北邊的沒有蓋完,南邊的塔樓公元1433年建成,非常嚴整,直向上沖,是成熟哥特式的卓越創作。

圣瑪麗亞大教堂
舉世無雙的圣瑪麗亞大教堂建于1296年,又稱“圣母無原罪之花”。
它是羅馬式的建筑,由黑、綠、粉紅色條紋的大理石徹成,晶瑩清雅,在陽光照耀下,反射出絢麗而又和諧的色彩,令人陶醉。樹立其右側興建于14世紀的高達84米的玲瓏石塔,正方形平頂與主體大教堂相互掩映,塔身塑有精致的雕刻和豐富多彩的窗飾,若登塔遠眺,古城風光,一覽無遺。石塔設計出自大藝術家齊圖之手,故落成后,人們一直稱為“齊圖鐘塔”,旣悂喆蠼烫米钔怀鲋幘褪俏蓓數哪莻紅色高大的圓拱頂,13世紀建造時算是有史以來世界之最了,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出現打破了教會歷來的禁忌,體現了文藝復興運動的理想,故又稱文藝復興的“報春花”,是后世游人矚目的焦點。據介紹,這個高達114米的紅色圓拱,直徑44米,其間無框架支撐,全靠石塊逐一疊砌而成,這個亙古以來空前巨大的圓拱頂,無論從現代結構理論和施工難度來分析都是難以想像的,600年前的大建筑師布魯內列斯基的才華和膽識,令后人肅然起敬。

圣瑪利亞修道院
拜占庭的建筑
拜占庭原是古希臘與羅馬的殖民城市。其建筑按國家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:
一、前期:即興盛時期(4-6世紀),主要是按古羅馬城的樣子來建設君士坦丁堡。在6世紀出現了規模宏大的以一個穹隆為中心圣索菲亞大教堂。
二、中期:(7-12世紀),由于外敵相繼入侵,國土縮小,建筑減少,規模也大不如前。其特點是占地少而向高發展,中央大穹隆沒有了,改為幾個小穹隆群,并著重于裝飾,如威尼斯的圣馬可教堂。
三、后期:(13-15世紀),十字軍的數次東征使拜年占庭帝國大受損失。這時建筑既不多,也沒有什么新創造,后來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損無存。

莫地那大教堂
教堂是集中式的,東西長77.0米,南北長71.0米。布局屬于以穹隆覆蓋的巴西利卡式。中央穹隆突出,四面體量相仿但有側重,前面有一個大院子,正南入口有二道門庭,末端有半圓神龕。中央大穹隆,直徑32.6米,穹頂離地54.8米,通過帆拱支承在四個大柱敦上。其橫推力由東西兩個半穹頂及南北各兩個大柱墩來平衡。內部空間豐富多變,穹隆之下,與柱之間,大小空間前后上下相互滲透,穹隆底部密排著一圈40個窗洞,光線射入時形成的幻影,使大穹隆顯得輕巧凌空。
教堂內部空間曲折多變,飾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鑲嵌畫。
|